[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位点建设年度报告(2025)

发布者:教学科研办公室发布时间:2025-11-21浏览次数:10

一、总体概况

华南农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始建于2021年,2023年实现首次招生,目前尚无毕业生。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点依托电子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以及“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广东省智慧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广东省农情信息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经过前期积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信号与信息处理理论及应用、传感芯片及集成系统、图像与视频信息处理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农业低空技术与农业物联网等,具有鲜明的新工科与新农科交叉融合特色。招生规模已扩大到年均入学10名左右学生。本学位点已将专业教师规模扩增至27人,其中正高级教师(教授、正高级实验师)6名、副高级教师(副教授、高级实验师)16名、中级教师(讲师)5名,100%具有博士学位,包括欧洲科学、艺术与人文学院院士1人、精准农业航空和国家重点人才工程特聘专家1人、广州市科技新星1人、入选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1人,现有在聘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27人。

二、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各学生党支部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开展学习贯彻党的重大会议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落实“院领导进社区”制度。每学期学院班子和学科负责人深入学生社区,分别开展研究生座谈会,解决学生问题,落实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

3.加强团员青年学习教育,学习贯彻党的重要会议精神等,团委工作主抓“青年大学习”,强化团员青年学习考核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学。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1. 学科认真贯彻落实研究生培养环节具体标准及考核要求,参照学校相关文件及时开展研究生开题报告、中期考核、文献阅读、学术交流等质量保障制度,加强研究生的过程培养规范,支持研究生参加国内重要的国内、国际会议,增加学生的交流机会,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2.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学位点高度重视师德师风与学术生态建设,成立师德专题教育领导小组,系统构建常态化师德培育机制。通过定期组织专题集中学习、党员组织生活、师德教育讲座等多元化形式,强化导师与研究生的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注重发挥研究生导师的言传身教作用,将价值引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研究生新生筑牢学术品性根基、恪守科研诚信底线,夯实全面发展的道德基石。

3. 本学科利用导师培训、单(双)周学习、党建活动等多种形式,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第一责任人”作用,不定期地组织导师参加工作交流、师生座谈会等活动,强化导师 “第一责任人”的主体意识,建立了导师与辅导员、班主任、教务员的联动工作机制,倡导良好的导学关系,了解研究生的思想、表现和课程学习情况。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

学位点不断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有计划地调整并优化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注重强调信号及信息理论与智慧农业交叉融合的应用相结合的模式,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输送优秀人才;课程建设方面,采用团队授课和团队指导模式,利用教师的学科特长及不同科研方向,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有利土壤。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本年度本学科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未出现教学事故和学术不端行为。规范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等环节,提高教学质量。2025年研究生招生人数为13人,生源质量整体在逐步提升中。2025年本学科点研究生获得国家助学金20.4万元、学业奖学金18.2万元。

六、改进措施

在持续推动学科发展的进程中,本学位点也清醒认识到,在人才培养体系与学科整体建设的系统性方面仍需持续深化。未来将重点围绕“强化核心竞争力”这一主线,从生源质量、师资结构、学科特色等多维度集中发力:一方面系统优化招生选拔机制,加强特色专业宣传,拓展优质生源渠道,稳步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另一方面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着力提升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构建更加合理的师资梯队。